春節,申遺成功!
12月4日,在巴拉圭亞松森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9屆常會評審現場,大屏幕播放春節宣傳視頻。新華社記者 朱雨博 攝
中國申報的“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4日在巴拉圭亞松森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9屆常會上通過評審,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至此,中國共有44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總數居世界第一。
12月4日,在巴拉圭亞松森拍攝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9屆常會評審現場,中國代表團慶祝春節申遺成功。新華社記者 朱雨博 攝
春節是內涵最為深厚、內容最為豐富、參與人數最多、影響最為廣泛的中國傳統節日。每逢春節前后,全世界華人都會圍繞著辭舊迎新、祈福納祥、團圓和諧的主題歡慶這一佳節。數千年來,春節不斷維系和強化著個人、家庭和國家的情感紐帶,對中華文明的綿延賡續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海外傳播范圍的日趨擴大,春節已成為世界普遍接受、認同和欣賞的中華文化符號。
“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為中國人共享,在全國各地廣泛實踐,寄托了中國人的人倫情感、家國情懷,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與人和睦相處的價值理念,在促進家庭和睦、社會和諧、經濟發展、環境保護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該遺產項目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對增進海內外中華兒女的文化認同、踐行全球文明倡議、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及列入年份匯總(44個)
(一)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36個)
昆曲(2008年)
古琴藝術(2008年)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2008年)
蒙古族長調民歌(2008年,我國與蒙古國聯合申報)
中國篆刻(2009年)
中國雕版印刷技術(2009年)
中國書法(2009年)
中國剪紙(2009年)
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筑營造技藝(2009年)
南京云錦織造技藝(2009年)
端午節(2009年)
中國朝鮮族農樂舞(2009年)
媽祖信俗(2009年)
蒙古族呼麥歌唱藝術(2009年)
南音(2009年)
熱貢藝術(2009年)
中國傳統桑蠶絲織技藝(2009年)
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2009年)
宣紙傳統制作技藝(2009年)
西安鼓樂(2009年)
粵劇(2009年)
花兒(2009年)
瑪納斯(2009年)
格薩(斯)爾(2009年)
侗族大歌(2009年)
藏戲(2009年)
中醫針灸(2010年)
京劇(2010年)
中國皮影戲(2011年)
中國珠算——運用算盤進行數學計算的知識與實踐(2013年)
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2016年)
藏醫藥浴法——中國藏族有關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知識與實踐(2018年)
太極拳(2020年)
“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系的儀式及相關實踐” (2020年,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
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2022年)
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2024年)
(二)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7個)
羌年(2009年)
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2009年)
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2009年)
麥西熱甫(2010年)
中國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2010年)
中國活字印刷術(2010年)
赫哲族伊瑪堪(2011年)
(三)優秀實踐名冊(1個)
福建木偶戲后繼人才培養計劃(2012年)
內容來源|本文轉自新華網、央視新聞。本公眾號轉載旨在傳遞和分享更多文化、攝影等行業信息,傳播更多世界多元文化,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具有任何商業目的。如有版權等相關異議,請權利人通過后臺留言及時告知,我們將妥善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