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國民俗攝影協會非遺攝影大展”征稿啟事
一
大展名稱
2024中國民俗攝影協會非遺攝影大展
二
組織機構
主辦單位
中國民俗攝影協會
承辦單位
臺州市路橋區社會事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
媒體支持
《人民攝影》報
人民攝影官方微信公眾號
新浪微博/搜狐號/百家號
視覺中國
500px攝影社區
三
征稿內容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包括:(一)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二)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三)傳統技藝、醫藥和歷法;(四)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五)傳統體育和游藝;(六)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生命記憶和文化基因,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和豐富表現,凝聚歷史傳承、生活方式、知識智慧、人文內涵,是中華民族特色文化的典型樣式,受到國家與國際社會的高度重視。本次《2024中國民俗攝影協會非遺攝影大展》征集我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的項目,國家、省、市、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及其代表性傳承人的影像作品(以下簡稱“非遺”)。
四
大展亮點
1. 本次大展屬于全國性非遺題材攝影大展,文化價值高,影響力大,經典收藏、收藏、優秀作品計劃在全國重要城市巡展,在國內重要攝影節會展覽,在全國性媒體展示,作品將具有廣泛的傳播度與持久的關注度,也是作者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傳播所作出的重要貢獻。
2. 依托中國民俗攝影協會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方合作伙伴的平臺與國際文化交流渠道,作品有機會參與到世界范圍的交流與展示。
3. 獲本次大展經典收藏、收藏作品中的優秀作者,將入選中國民俗攝影協會“專家庫”或“評委庫”,頒發榮譽證書,將享受協會的相應待遇,受邀出席協會今后的相關高端文化活動及賽事評選。
4. 所有獲本次大展經典收藏、收藏、優秀作品的作者,將獲得中國民俗攝影協會入會的加分,進入中國民俗攝影協會入會申報直通車通道,經過評審符合條件后,優先辦理入會手續。
五
征稿時間
2024年12月10日至2025年2月28日
六
征稿類別
(一)圖片類
征稿要求為真實記錄表現對象、一次性成像的攝影作品。投稿作品只能作構圖裁剪和明暗度、飽和度、對比度的適當調整,不得進行創意合成、添減元素等改變影像真實性的處理,不得改變拍攝對象的本來面貌。可將彩色改變為單色,但不得進行畫面局部彩色單色的變化組合,也不得在投稿作品上添加水印或文字。
(二)視頻類
作品形式為短視頻,需剪輯成片,有一定視頻節奏而非簡單的視頻素材拼湊,有明確的主題與標題。拍攝設備不限,橫屏或豎屏皆可,使用mp4、avi、mov等標準格式文件,分辨率不小于1080p,時長1分鐘-10分鐘之間。作品無角標水印,組成作品的所有素材須為投稿者原創,舉辦單位不承擔任何因法律糾紛而產生的后果與責任。
七
展項設置
1. 經典收藏作品(2件,含圖片類與視頻類作品)
頒發經典收藏證書與獎杯,作品將在“中國民俗攝影協會非遺攝影大展”巡展中展出,獲得經典收藏稿酬人民幣捌仟元整(¥8000.00元)/件(含稅)。
2. 收藏作品(10件,含圖片類與視頻類作品)
頒發收藏證書與獎杯,作品將在“中國民俗攝影協會非遺攝影大展”巡展中展出,獲得收藏稿酬人民幣貳仟元整(¥2000.00元)/件(含稅)。
3. 優秀作品(100件,含圖片類與視頻類作品)
頒發電子證書,作品將在“中國民俗攝影協會非遺攝影大展”巡展中展出,每位優秀作品的作者將獲贈自頒獎后12個月的《人民攝影》報一份。
八
投稿要求
1. 面向全國征稿,投稿作品不限作者、拍攝時間、拍攝器材(包括相機、無人機、手機等),不限彩色與黑白作品。投稿作品必須取材于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內(含港澳臺地區)。
2. 圖片類投稿作品可以是單幅作品,也可以是組照作品,每位投稿者可遞交不超過10件作品。組照視為1件作品,每組限6-12幅。
3. 投稿作品須內容健康,符合國家法律法規,無暴力色情及有違公序良俗等內容,不違背各民族習性和禁忌。所有投稿的作品須標注非遺名錄項目評定級別,并附該名錄的文字說明。
4. 投稿者對其投稿的作品擁有完整、獨立、明確、無爭議的著作權,同時作品所涉及的肖像權、名譽權、隱私權等法律責任由投稿者自負,舉辦方不承擔投稿者因侵權行為造成的所有法律、經濟責任與后果。
5. 投稿作品只接受電子文件,圖片類作品為JPEG格式,邊長不低于4000像素的文件。待確定作品入圍后再通知調取原始/原大文件,不能提供者視作放棄獲得經典收藏、收藏、優秀作品機會。視頻類作品直接遞交原大文件。
九
投稿方式
作者投稿時需建壓縮文件包,文件包標注作者真實姓名(不受理網名或昵稱的投稿作品)、聯系電話。壓縮文件包內建文件夾,文件夾以“單幅作品” “組照作品” “視頻作品”等命名,投稿作品歸入相應的文件夾。文件夾內每件作品皆需標注作品標題、作者姓名、聯系電話。每件投稿作品另需以word文檔(可下載附件《2024中國民俗攝影協會非遺攝影大展-投稿作品信息表》)標注非遺名錄項目評定級別,并附100字以內該名錄的文字說明,具列作品的拍攝時間、地域、民族。組照須標明每幅作品在組照中的序號。作品打包后發送至本屆大展指定投稿郵箱,不能按規范要求投稿者將視作無效文件。
投稿郵箱:photo1993@qq.com
投稿咨詢:010-62252175
附件: 2024中國民俗攝影協會非遺攝影大展-投稿作品信息表.docx(175 KB)
十
特別聲明
1. 本屆大展不收取參展費用,不退稿。大展的經典收藏、收藏、優秀作品著作權屬于作者所有,對于以上所有作品,舉辦方有權在相關的宣傳及各類推廣展示活動中(包括但不限于出版書籍/畫冊/雜志、線上線下展覽、影視節目、網絡與各種媒體傳播等)重復使用,并可能進行必要的編輯和修改,不再另付稿酬及另行通知。
2. 經典收藏作品、收藏作品的作者所獲稿酬稅款,舉辦方將按照相關法規代扣代繳。
3. 如發現經典收藏、收藏或優秀作品中存在違背征稿啟事相關要求、弄虛作假、內容有違公序良俗或相關法律法規等問題,舉辦方可隨時取消其資格,如給本次大展造成損害及不良影響,由投稿者承擔相應責任。
4. 凡投稿即視同已詳細閱讀并愿意接受和遵守本征稿啟事一切規則要求。在法規范圍內,舉辦方對本屆大展的相關事項及未盡細節具有最終解釋權。
2024中國民俗攝影協會
非遺攝影大展組委會
2024年12月10日
非遺項目參考信息
01
中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及列入年份匯總(共44項)
(一)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39項)
昆曲(2008年)
古琴藝術(2008年)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2008年)
蒙古族長調民歌(2008年,我國與蒙古國聯合申報)
中國篆刻(2009年)
中國雕版印刷技術(2009年)
中國書法(2009年)
中國剪紙(2009年)
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筑營造技藝(2009年)
南京云錦織造技藝(2009年)
端午節(2009年)
中國朝鮮族農樂舞(2009年)
媽祖信俗(2009年)
蒙古族呼麥歌唱藝術(2009年)
南音(2009年)
熱貢藝術(2009年)
中國傳統桑蠶絲織技藝(2009年)
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2009年)
宣紙傳統制作技藝(2009年)
西安鼓樂(2009年)
粵劇(2009年)
花兒(2009年)
瑪納斯(2009年)
格薩(斯)爾(2009年)
侗族大歌(2009年)
藏戲(2009年)
中醫針灸(2010年)
京劇(2010年)
中國皮影戲(2011年)
中國珠算——運用算盤進行數學計算的知識與實踐(2013年)
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2016年)
藏醫藥浴法——中國藏族有關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知識與實踐(2018年)
太極拳(2020年)
“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系的儀式及相關實踐” (2020年,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
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2022年)
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2024年)
羌年(2009年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24年轉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2009年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24年轉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2009年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24年轉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二)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4項)
麥西熱甫(2010年)
中國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2010年)
中國活字印刷術(2010年)
赫哲族伊瑪堪(2011年)
(三)優秀實踐名冊(1項)
福建木偶戲后繼人才培養計劃(2012年)
02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國務院先后于2006年、2008年、2011年、2014年和2021公布了五批國家級項目名錄(前三批名錄名稱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實施后,第四批名錄名稱改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國家級項目分為十大門類,共計1557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按照申報地區或單位進行逐一統計,共計3610個子項。
國家級項目數量最多的是傳統技藝類,有287項;其次是傳統音樂類,有189項;數量最少的是傳統醫藥類,共23項。
點擊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網站,查詢國家級非遺項目等相關名錄。省/市/縣級非遺項目,請關注本地區文旅廳(局)、非遺保護中心、文化館等相關單位發布的信息。
非遺項目內容來源|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